24 Aug 2009 Bimota Tesi 3D 海外試騎

2009 Bimota Tesi 3D 二十年精彫瑰寶 華麗第三代

Bimota Tesi 3D名字的由來,有兩部份。Tesi代表1990年開發工程師Mr. PierLuigi Marconi所構思的雙頭搖臂原創thesis論點。3D的意思並不是三維立體,而是代表使用中的第三款Ducati引擎。不過Tesi-3D的複雜線條又的確相當立體,平面圖片未能表達它的美態。把3D想成立體的瑰寶也無不可。

第一代的Tesi-1D是在92年推出,引擎取自Ducati 851。第二代Tesi-2D是在05年現身,引擎取自Ducati的1000DS。所以第三代Tesi-3D的引擎來自Ducati 1100DS的1179cc V2風油冷引擎,絕對不會令人感到意外。Bimota預算在2011年左右會推出第四代4D。

有關Tesi-3D的車身解說,請重溫以往報導

Words: Tor Sagen  / Photography: Anacleto Bernabei

言歸正傳,Bimota Tesi 3D的精髓是終極的hub-steering中軸殼轉向,是捨易取難,為掌聲而活的設計。 也許你會說今時今日一公升跑車的馬力不足100ps是否太低。但Bimota Tesi-3D的主要賣點其實不是馬力,而是破格的懸掛和轉向設定。因為Tesi-3D轉向系統採用中軸殼設定,頭擔是採用單筒式拉桿編織式搖臂,仿如一個會轉向的尾擔,徹底放棄了電單車傳統套管式前叉的設定。




 

雖然hub-steering做價昂貴,但它卻可以令轉向系統的反應完全獨立,不受避震狀態和操作制動所影響。對於很多開慣汽車的工程師來說,如何把電單車的操控汽車化,正是他們的畢生夢想。

但是對於騎慣二輪的騎士來說,防俯衝的頭擔設計會嚴重影響操控手感和輪胎路感。Bimota Tesi 3D的頭擔反應,比起BMW的Telelever設計更令人需要時間適應。起初我感覺到3D的轉向反應相當呆滯,把手和頭輪之間的反應被切斷,只能透過油壓釘把,一串連桿和啤鈴去把兩者連接。起初未適應時,慢車操控簡直有點災難感覺。

適應了Tesi-3D的轉向特性後,我開始把車速提高。這時開始感受到hub-steering的好處:車速越高,穩定的頭擔便越帶給我信心。效果便像設定越硬的轉向釘把,越適合高速駕駛一樣。煞車時,防俯衝的頭擔特性,和BMW的Telelever表現相近。完全外露的中軸殼轉向設計,支架看似脆弱,其實剛性充足,高速時頭擔和整體車身的反應,表現都相當理想。

Bimota Tesi 3D操作時,轉向充滿機械式的味道。據Bimota表示,廠方的試車員當習慣了Tesi 3D的操控後,都認為Tesi 3D的操控,會好過頭避震採用傳統套管設計的DB5。因為Tesi 3D即使在不平路面上強力制動,仍然不影響轉向操作。只要你發現並利用到這一點,你便可以做出很多以往在套管式前叉電單車上不敢做的操作。當然Tesi 3D仍然會有避震行程用完的時候,但極限一定會比套管式前叉高。

駕駛姿勢方面,雖然外觀上Tesi 3D看似激進前傾,但實際坐落車又覺得仍有一定舒服程度。把手、座位和腳踏的三角關係,高佬OK,但肥人不宜。

 

不過Tesi 3D由全人手打造的功藝級手工,到聰明但造價昂貴的頭尾搖臂,真正價值是收藏、欣賞和炫耀。所以誰會去考慮坐姿或駕駛空間呢?

有關Tesi-3D的車身解說,請重溫以往報導

2009 Bimota Tesi-3D 規格表

引擎形式

Ducati 1100DS四衝風冷90度夾角V2 兩汽閥

缸徑 x 衝程

98.0 mm x 71.5 mm

壓縮比

10.5 : 1  ±0.5:1

總排氣量

1079 cc

最高馬力

95hp/7,750rpm

最大扭力

10.5kg-m / 4,750rpm

車架形式

編織式高拉力鋼管車架

傳動系統

式多片 六前速鏈傳動

燃油供應

Magneti Marelli 45mm電子燃油噴注系統

前傾角( R)

24度

拖曳距(T)

100mm 

前懸掛系統

Extreme Tech單筒式拉桿搖臂
全功能調較115mm行程

後懸掛系統

ExtremeTech單筒式推桿搖臂
全功能調較115mm行程

輪胎()

120/70 - ZR17

輪胎()

180/55 - ZR17

前掣動系統

320mm Brembo雙浮碟配
Brembo放射式4活塞對向卡鉗

後掣動系統

220mm 單碟配Brembo兩活塞卡鉗

長 x 闊 x 高

 --mm

軸距

1390mm

最低離地距  --mm

座高

800mm

乾重

168kg

油缸容量

16L (11+ 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