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Words:Chris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Moss/Glenn De SantoPictures: Double Red & Jason Critchell
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我們都以為,本田在面對其他對手例如GSX-R600和最新的R6及ZX-6R不斷的強化升級,全新設計的CBR600RR會誓把以往CBR600F的「好好先生」形象徹底脫胎,換骨成為新一代本田SS級的最兇殘的戰斧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但當我們的特約海外試車員Chris 
                      Moss在葡萄牙的試騎會初嘗過全新的CBR600RR後,對當初的想法有了動搖.....喜出望外的Chris,發現CBR600RR是一臺頗為特別的機器。 它的表現和性能,用最簡單的說話來形容全新CBR600RR是:「好好先生」擁有雙重性格,態度和修養仍沒有改變:容易相處親和性高,但在戰鬥時卻可以馬上變身成為嗜血戰士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當日試騎的天氣十分差,濕滑的賽道難免令Chris有點擔心,會否影響眾試車員對CBR600RR的第一印象。因為賽道的設計關係,在濕地試駕一臺以比賽為主的全新跑車,會存有一定的危險性和難度。悲觀的Chris甚至懷疑,待會是測試自已的頭盔和皮衣的安全性,多過測試新車!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幸運地,前GP巨星 Ron Haslam率先登場試騎。
 他獨自地完成數圈,然後返回維修站向其他試車員報告賽道的情況,提出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,並建議大家最好稍等一等,安全至上。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<-----Ron Haslam(左)正在接受
 Chris的訪問
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趁著這段等待時間,我們可以有耐性地近距離研究這臺全新設計的CBR600RR。充滿著RCV影子的性感身段和骨骼,令人們的視線停留在油缸、車架和尾擔上依依不捨。當Chris坐上緊湊的車身上,卻發現駕駛姿勢未如想像中前伏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當然CBR600RR的舒適度不能VFR800Fi相比,但駕駛姿勢絕對可以接受。當然部份身型較高的試車員,埋在緊潦湊的600RR上情況可能會比較惡劣。但相信只要身高在六呎以下的人,都應能輕易地伏在CBR600RR上作出長途駕駛,不需要帶備鎮痛貼,風擋的保護作用也足夠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大家看著說著,終於可以開始試騎。第一輪試騎大家都跟隨著Haslam的線位,以緩慢的步伐體驗新車。大家都在想像和比較著新舊CBR600的分別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在這階段Chris開始發現新車的引擎絕不是「高轉精神、低轉死人」的狹窄特性。Chris刻意地選用高波但低轉數來巡航,發現馬力輸出仍然暢順穩定,原來新車仍然是一位逆來順受,友善親和的傢伙! 上山時以三十多公里的超低速度過彎,CBR600RR的表現仍然清脆順滑,高波低轉數仍沒有騎馬仔發抖的現象出現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相對於現款的CBR600F版或S版,新車的輸出更平均更線性,燃油噴注系統的反應也更幼細,對駕駛員的轉波技術,要求更低!Chris的感覺是,CBR600RR低轉的扭力表現,應該屬於600級以上,如奶如絲的順滑輸出,簡直可以媲美VFR800Fi的境界。利害!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原來驚喜還陸續有來呢!車身呎碼仿如400級跑車般大小,乾重只有169kg的CBR600RR,配備優良的輪胎和煞車系統,輕易予人一種容易掌握和得心應手的感覺。 原來本田把新車的重心重新設計,把機件盡量緊湊並向前搬,騎士的坐位也前移了70mm,令到600RR的重心更集中,操控更輕巧更敏銳。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車架和避震給予騎士的路面感也異常充足,令到駕駛CBR600RR的騎士,充份享受到駕駛樂趣和急增的自信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如是者又再試了數圈,我們返回維修站稍事休息,等待賽道的情況轉好。 大家趁此機會都熱烈地討論著CBR600RR剛才的表現是如何地友善馴服,並欣賞CBR600RR沒有忘卻其16年來所建立的友善精神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
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雖然CBR600RR的後座空間較以前少,因為中央死氣喉的關係導至座下也沒有什麼儲物空間(連工具包也不能放置在座位下),駕駛姿勢也沒有以往CBR600F般寫意,但早前Chris的疑慮,經過第一輪試騎後早已一掃而空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地面狀況開始轉乾,Chris可以認真地測試CBR600RR時,便開始發現RR版的操控和性能,比起F版有著顯著的進步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隨著車速的提升,RR版開始顯現它卓越的運動性能和高速時的穩定表現。無論是急速的步伐,或是帶點神經質的轉向要求,CBR600RR都沒有手忙腳亂的表現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可以輕易地直指上一萬五千轉的並列四汽缸引擎,輸出只是單純地扭幾多便有幾多。 在錶板上有一枚轉波燈提醒騎士在何時需要轉波。相比起現款CBR600F,新車的有效轉數區域,實在比現款的馬力輸出範圍廣泛得多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ris開始發覺駕駛RR版是不需要太多思索的工作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CBR600RR輕巧的轉向表現,騎士無需花費太多體力便有理想的效果。
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CBR600RR的高水準循軌性能,在高速的大彎中發揮得淋灕盡至。即使路面的平坦情況欠佳,準繩的線位和醇厚幼滑的輸出,仍令騎士感受到安全和穩定,導至低估了速度。當望見速度計的數據時,一定會被實際的高速嚇了一跳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絕佳的操控,來自穩固粗壯的鋁合金車架、尾擔和改良後的Unit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Pro-Link尾避震。前後輪胎的貼地能力極佳。可全能調較的前後避震,效果明顯。 粗壯的45mm套管前叉,透過把手提供優質的路面感予騎士,令人信心倍增。中置的死氣喉提高了車身可容許的傾斜角度。可以把CBR600RR的腳踏刮地的可能性只有兩個:可能是騎士技術十分高超,又或者更大可能是在炒車前夕。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另一位令人感到信心和自在的功臣,是CBR600RR的制動系統。四活塞Nissins對向卡鉗和310mm雙頭碟的表現差不多沒有瑕疵。無論是在彎中調整車速,又或是在彎前數百碼由230km/h開始急剎減速,結果都是一樣:制動力強橫得來,富銳利有手感,讓你知道輪胎的極限是在何處,並容許你繼續把制動力維持在輪胎極限之前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總結: CBR600RR不單止是CBR600在16年來最佳的作品,更可能是本田車廠最佳跑車之一。沒有太多跑車,能把攝人的外型、卓越的性能和友善的操控揉合得這麼恰到好處。
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裝部品
   >>Check it 
                      out!!<<
 | HRC推出提升引擎表現和強化車架剛性的部品,包括:賽車化的凸輪軸和引擎閥門,近牙波箱,賽車風格,比賽專用的燃油噴注程式,散熱柵,Showa前叉芯和尾避震,制動鋼喉和迫力皮,頭尾牙和車鏈,高腳踏和Arrow排氣系統。據廠方聲稱,當CBR600RR裝上這些部品後,馬力輸出的轉數不會收窄很多,但最大馬力卻會比原庄提升了13%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>>按此觀看<<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前GP車手巨星Ron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Haslam的補充: CBR600RR的兼容性很高,實在很難找到它的弱項。輕快而緊湊的車身,調較效果明題的前後避震,強勁的煞車性能,線性的馬力輸出,低中轉的扭力尤其令人滿意。再加上沒有缺陷的動力曲線圖,600RR便是一個無論在賽道或街道上使用,都極度適合的選擇。
 |   | 
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  |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  |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  |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 
 |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|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2003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onda CBR600RR  規格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引擎形式 | 四衝水冷DOHC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活瓣並列4汽缸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缸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x  衝程 | 67.0 mm x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42.5 mm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壓縮比 | 12.0 : 1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總排氣量 | 599 cc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最高馬力 | 117ps/13,000rpm  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最大扭力 | 6.73kg-m/11,000rpm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車架形式 | 鋁合金雙翼樑框式車架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傳動系統 | 濕式多片6前速鏈傳動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燃油供應 | PGM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DSFI  電子燃油噴注系統 |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前傾角(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R) | 24度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拖曳距(T) | 95mm  |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前懸掛系統 | HMAS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45mm套管前叉,120mm行程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後懸掛系統 | Pro-link單筒油壓避震,120mm行程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輪胎(前) | 120/70 -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ZR17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輪胎(後) | 180/60 -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ZR17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前掣動系統 | 2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x 310mm剎車碟4活塞對向卡鉗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後掣動系統 | 220mm單碟配單活塞卡鉗 |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長  x  闊  x  高  | 2010 x 695 x       
                1115mm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軸距 | 1395mm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最低離地距 | 130mm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座高 | 820mm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乾重 | 169kg |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油缸容量 | 18公升 |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