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 Dec 2002 濕地駕駛Maximize  知識技術

 
 

Text: Day

  翻閱各方車友由血與淚交織寫成的炒車報告,發覺由濕地所引起的事故,佔了一個很高的比例。炒車原因有很多,包括新牌的經驗不足,輕心大意,亦有操作錯誤等等原因。

無可否認,濕地駕駛電單車會比乾地駕駛較難。有人會說:「噢,下雨天我都不會騎電單車。」但這種斬腳指避沙蟲的做法,是消極的行為,我們很難避免在濕地駕駛電單車的可能。變幻無常的驟雨,建築地盤出入口洒水,海鮮貨車、洗街車、垃圾車在馬路上放水等等,都會令我們要強迫地應付濕地駕駛的局面。

要安全地在濕地駕駛,並沒有秘密存在。我們現在從路面的解讀,駕駛的方法和機車的調較,嘗試為大家解除對濕地駕駛的恐懼吧!

 
  1. 了解你的路面
  初下雨的頭一個小時內,路面情況最危險。天氣晴朗得越久,初下雨時的情況也越危險。

馬路上充滿各種車輛遺留下來的各種油漬和灰塵。下雨時水份會把這些髒物浮起,形成一「浸」異常滑溜的油膜鋪在路面上,此時路面的磨擦力會變得不平均,駕駛時最要留神。如果還未開車,最好考慮其他交通工具。

  當馬路上連續被雨水沖刷了一段時間後,油膜慢慢被破壞和流到路旁。這時路面變得比較安全,提供的磨擦力亦回復了至乾路的一半以上。技術高的「水怪」,照樣可以高速駕駛,沒有問題。但他們仍會留意路面的情況,例如:

 - 金屬路面例如貓眼石,坑渠蓋,臨時鋪地用的鐵板等等
 - 油漆路面例如路標箭咀,班馬線等等

在輪胎經過這些路面時,只宜楝直車身,避免傾斜車身轉向或掣動,以免輪胎打滑。

 

Thumb Rule #1: 明白到影響路面磨擦力的不同因素,避開危險

 
  2. 了解你的輪胎
  不論任何胎廠,都會針對不同用途而設計出不同的輪胎。當中的分野除了呎吋外,還有合成膠質的特性、胎紋、內部結構和扁平率等等。如果以行街用的輪胎,最容易分辨的便是胎紋。

一般來說,輪胎的合成膠質,如果含有矽(Silicon)的成份越高,投入工作的溫度便越低,較適合濕地行駛。但我們如果只用肉眼檢視,最容易看的便是胎紋。一般來說,性能越低(咬地性能越差,輪胎壽命越高)的輪胎,胎紋都是很多,而且有明顯的垂直胎紋。性能越高的輪胎,胎紋會相對地較少,且呈橫向放射性設計。

  你能分辨到左右兩款輪胎,那一款輪胎較適合濕地行駛嗎?

閣下愛駒的輪胎,又是屬於那一類形呢?

  香港法例規定,胎紋要覆蓋輪胎的四份之三面積,並且深度不能少於3mm。用意是對輪胎的排水能力有一定的保障。一般來說,輪胎的排水能力要達到每秒排去4.5公升水才能確保輪胎的咬地力。但如果是積水過深,又或速度過高的話,良好的濕地輪胎也會超出負苛而發生水滑(hydroplanning)的現象。

為了確保輪胎的排水能力,留意和保持正常的胎壓也十分重要。過低的胎壓會有可能令胎紋摺疊,減低排水能力。

 
 

Thumb Rule #2: 認識你的輪胎設計和狀況,如不合規格請馬上更換

 
 

3. 柔順的油門控制

  電單車在濕地上駕駛,柔順的油門控制十分重要。

尤其是扭力超過一定水平,例如超過6kg-m的話,便更加要小心油門的控制。

由於濕地所提供的磨擦力減弱,瞬間猛開油門會令尾輪打滑。在直路上加速還可以應付,但如果在出彎時尾輪打滑,輕則會派低(low-side),重則會撬尾輪(high-side)拋起騎士做成嚴重事故。

  4. 柔順地操作掣動
  濕地的掣動時間比乾地長,我們要預留較多的掣動距離,跟車不宜太貼,也不要留待最後一刻才煞車。因為濕地的磨擦系數減低,掣動時會鎖死輪胎的機會也相對地增加。解決辦法是掣動的力度不要過急過猛,以擠壓的方式(squeeze)來扣迫力牛角。
  如果你明白到負載力和磨擦力是成正比的話,便會知道循序漸進地擠壓前掣動,讓前叉有時間下降,讓車重轉移至頭輪,輪胎與路面的磨擦力提高後,我們便可以施以更高的制動力。

要有效地在濕地上制動,並避免輪胎出現打滑,我們要善用車上的所有掣動設施。別忘記我們還有尾掣動和引擎掣動。要減速時,先收油,輕踏尾掣動,再擠壓前掣動,再拖波呼油.....沒有匆忙的操作,你辦得到嗎?

 

Thumb Rule #3: 濕地操作以柔順為主,盡量在車身楝直時才全開油門或掣動

   
危急時的濕地制動 - 當然如果你的電單車配備了電子感應ABS,你大可不用理會以上的方法。但如果沒有呢?又如果你的機械式ABS掣動設備在介入時會影響前後懸掛的穩定,又怎辦呢?

答案是每位騎偉士綿羊的伯伯都懂得,最原始的二段式掣動法。第一下制動的力量可以比較猛,但要第一時間鬆開掣動力度,緊緊感受著輪胎在第一下掣動的表現,調節第二次的掣動力度和速度。有需要時反複這個程序,便是人手ABS了。這當然需要練習,未試過的朋友,趕快在安全的環境下,由低速開始練習吧!

 
  4. 轉向時盡量減少車身的傾斜角度
  這當然不是提議大家楝直過彎。在濕地上駕駛常見的毛病,便是車身棟直,上身僵硬 - 身體缺乏柔軟的話,會破壞前後懸掛的平衡,增加犯錯的機會。
  我們建議的是,過彎時盡量以身體的幫忙轉移重心,減少車身的傾斜度,讓輪胎與路面有更多的接觸面和較佳的重分分佈。

我們當然不是建議大家如左圖般外掛過彎。只是想大家留意,圖中這位車手採取誇張的外傾姿勢,只是想減少車身的傾斜角度。

在街道上行駛,我們可以嘗試打開內彎的大腿,以腰部為中心,上身向內彎傾斜來過彎。

  但我們不建議過份轉移負重在內彎的腳踏上,萬一尾輪打滑,正在負重的內彎腳會來不及落腳救車。還有最重要的一項事情,便是預早計劃入彎的線位,預留充份的逃生空間,避開突發的障礙物。

都係果句:未試過的車友應該趕快在安全情況下,由低速開始練習。

 

Thumb Rule #4: 駕駛時應保持身體柔軟,並適當地以身體輔助過彎

 
  5. 適當的懸掛調較  
  濕地駕駛,以柔順為主。所以懸掛系統的設定不宜過硬。如果連續下雨一段時間而你又寂莫難奈,要出去遊車河的話,不妨先調較一下避震。

如果你的電單車可以調較避震的話,應該把彈簧預載和受壓力度減弱。因為不會激烈操作,掣動力度減弱,較柔軟的避震設定可以增加輪胎的負載(=增加抓地力)。

  - Preload 調低預載 - Compression 調低受壓
 
 

齊來克服濕地駕駛的恐懼! - 如果你能在濕地上隨心所欲地駕駛,在乾地上行車便更有能力應付突發事件。

我們認為,在濕地上駕駛電單車,其實不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,因為你不會亂來,不會信心爆棚,在某程度上來說甚至比乾地駕駛更為安全 - 只要你的輪胎合乎安全規格,只要你知道怎樣在濕地上操作,只要你會打醒精神地觀察路面情況,預留駕駛空間和掣動距離.....的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