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 Suzuki GSX-R600 / GSX-R750 本地試騎


GSX-R邁進新的一頁
在06年改款並在08款小轉款的GSX-R600/750踏入11年也是時候轉大款了。 本文收錄三條短片,並分為六部份,讀者可以跳躍觀看:
1 新車試騎感受
2 主要賣點
3 機械改良說明
4 GSX-R600試騎補充
5 GSX-R750試騎補充
6 如何分辨R600/750
7 總評分及規格表

車輛提供: SBS
Production: Alex/ Jerry/ Eddy/ Dave

1 新車試騎感受 - Alex
新車的短軸距令彎向非常靈活!跑車當然會好彎,但新GSX-R的彎向更上層樓,入彎車身好肯跌,好慳力,而且跌少少轉向效果已經好明顯。車身細架,座姿以跑車來說非常舒適。窄路掉頭也很靈活,一扭身一側膊就ok了。但靈活的背後並沒有犧牲了高速穩定。高速過線或減速收車,車身表現都異常穩定,令人信心十足。

全新徑向單件卡鉗,迫力皮更大塊,工作面積更多,力度更好,手感更強,超讚!喉聲方面,以R600較尖,R750較沉。誰較悅耳因人而異,但R600因為轉數落差變化較大,所以運動氣息明顯較R750濃烈。

2011年GSX-R750的S-DMS動力模式選擇,會由以前三個選擇縮減至只有兩個選擇。原因是化繁為簡。參考過多方面的用家意見,認為三個模式比較亂,反而只有兩個動力模式的分別會較明顯,讓人更易作出正確選擇。 講真,GSX-R600真係唔使選B mode,冇野睇。GSX-R750在濕地或借車俾人時都可選用B mode,如果閣下想長用B mode,不如直接買GSX-R600。

GSX-R750比R600重了7磅,重量集中在引擎部份。實際乘騎時我很難感到分別。不過GSX-R750的BPF頭叉反應,比R600稍為結實一點。經過認真來回比較後,GSX-R750的攻彎操作力度,會比R600輕微多了一點。但如果沒有同場比較的話,在街道上根本很難察覺當中力度的差異。也許在賽道上一口氣跑10圈的話,這點力道的差異便變得有意義了。

1 新車試騎感受
2 主要賣點
3 機械改良說明
4 GSX-R600試騎補充
5 GSX-R750試騎補充
6 如何分辨R600/750
7 總評分及規格表
2 主要賣點

GSX-R600使用近牙波箱的影響
一般街道使用的波箱,因為要兼顧低中高全區域表現,所以波牙比率由低至高段段都要平均。而賽車使用的近牙波箱,因偏重高速行車,所以波牙比率較高,集中在高速用途,拖波時引擎牽引力較少,讓車速保持流暢。中量級跑車一般低扭不高,如果還要配用近牙波箱的話,在街道使用時,開開停停或塞車時便會較為辛苦。有見及此,2011年GSX-R600增強的低轉的扭力特性,讓車主減輕慢車之苦。當高速行車時,每一次轉高波時便會發現轉數針回落的幅度不多,輕易便可以保持引擎轉數,盡情享受近牙波箱之樂。

Suzuki製作2011年GSX-R600時,環繞著三個主要概念:首先GSX-R600要成為同級中的佼佼者,第二個概念是在領先對手時,不忘環保。第三個概念是外形要更搶眼。要達到上述三點要求,Suzuki不敢天馬行空,而是穩健細心地,在每一個細節上作出微細改良。因為引擎、車架、避震、制動等部門的表現都環環互扣,當所有部門都得到更優異的配合之下,才可以發揮出最大效能。所以當所有微細改良集中在一起後,成效便相當巨大,這便是協同效應,Synergy effect。

至於GSX-R750的情況則有點不同,因為GSX-R750是日本750級跑車的唯一供應者。在沒有假想敵的情況下,Suzuki仍向三方面比拼。首先是今天的我必需打敗昨日的我,第二方向是向上一級的公升級跑車比併,收窄馬力距離。第三個方向則是向下一級的600跑車媲美靈巧操控。

和2010舊型號比較,新GSX-R600的重量輕了9公斤,軸距短了15mm。新GSX-R750的重量則輕了8kg,軸距也是短了15mm。多謝全新雙樑式車架,車架和尾搖臂只是由五件組件組成,既緊湊又輕巧。引擎活塞、曲軸和點火控制,都借用了MotoGP賽車科技。新車動力加強了低轉表現,讓新車可以使用近牙波箱而不怕影響低速慢車的表現,動力反應更廣闊全面。以WMTC模式計算,新車的耗油量更減少了10%之多!

由賽車發展而來的BPF大活塞頭叉技術,也應用至2011 GSX-R600和GSX-R750身上。由Showa負責製作BPF Big Piston Front-Fork,提供輕量化和頂級的回饋感,油壓衰減效能也穩定持久。頭制動是Brembo單件式四活塞制動卡鉗,剛性和輕量化兼備。兩強相遇,表現當然更強。
強強聯手
Brembo Monobloc + Showa BPF = 和諧關係
要高速地衝入彎道,制動力的回饋手感相當重要。Brembo Monobloc卡鉗表現線性,有助駕駛者幼細地調控制動牛角來增加/減少制動力度。同一時間,Showa BPF前叉提供穩定可靠的支援,讓制動力盡情發揮。結合其他結構改良,2011年GSX-R600/GSX-R750都能讓駕駛者放鬆心情,更有信心地去完成動作。新車利害之處,便是會鼓勵駕駛者,把駕駛風格變得更進取。

輕量化是致然關鍵
全新GSX-R600輕了9kg,全新GSX-R750的重量則輕了8kg,無論是在轉向、加速或減速時,都大大減低了慣性力的負面效應,令所有動作都會更快完成。尤其是應付連續彎道時,車身需要作出相反傾側動作時,敏捷的車身反應便可幫助駕駛者掌握最佳線位。意到手到,人車合一,便是這個意思。

Apex位食菜咁食,出彎放人星星
由於新車可以更高速地深入彎道,轉向反應更敏捷,駕駛者會比以前更快到達apex位。同時間經過調較的油門反應,會對細微的開油動作更敏感。配合增強了的扭力輸出和近牙波箱,令出彎時間更短。由入彎過彎到出彎這三個過程中,新車的敏 捷表現,都會讓隨後的對手,產生放棄競逐的意念。

上圖說明新GSX-R600/750的制動時間更短,銳角轉向本領更高。效果是可以用更遲迫力入彎,轉向時間更急更短,甚至拉近了apex位置,提早棟直車身加油出彎。

同門之爭,選擇600的理由

由於GSX-R600是為賽道準備的武器,所以只有600才配備近牙密齒波箱。如果在賽道使用或經常要激烈駕駛,選擇750便會覺得波牙比較疏落,轉波時轉數會有較大的變化。

同門之爭!選擇750的理由

GSX-R750的馬力比GSX-R600強勁,輸出段段有,在現實世界中會較易使用。此外750的操控又比GSX-R1000更輕盈,所以GSX-R750是一臺很全面,平衡度也很高的跑車。無論是在賽道或在街道使用都相當理想。回看Suzuki早在1985年開始便推出GSX-R750,經過多代改良與時並進,GSX-R750早已超越為賽例而生的單一命運,化身成為公司招牌菜,不點不可。

3 機械改良說明

Suzuki第一臺市販車投放MotoGP技術
GSX-R600是Suzuki第一臺市販版電單車,會應用到Suzuki鬥MotoGP時所使用的引擎調較技術。水冷直四DOHC Oversquare引擎除了是大缸徑短衝程之外,還配上SRAD直導式ram-air設計。鍛造的曲軸和鈦合金氣閥,氣閥角度也有修改,令Twin Swirl Combustion Chamber (TSCC)燃燒室的渦流效應更強,燃燒更徹底。

更輕!更短!
比以前輕了78克的鍛造活塞,又輕又短身,更方便高速運作以高轉搾取馬力。活塞環採用PVD技術來提升汽缸的密封狀態,汽缸內壁也鍍有Suzuki一向在高性能引擎內使用的抗高溫、低阻力又防磨損的SCEM合成物料。

新車軸距縮短了15mm,轉向幾何的設定更為激進。GSX-R 750軸距只有1390mm,車重輕了8kg,裝備重量只有190kg。而GSX-R600的軸距則是1385mm,車重更是輕了9kg,裝備重量只有187kg。新車啡呤連同其他車身配件、總共輕了3.4kg。

追求更高效益
2011
年GSX-R新車強調效益,包括燃燒效益和機械動力效益。燃燒效益追求每一滴燃油有最徹底的燃燒,提供最大的動力效益和最潔淨的排氣標準。機械動力效益講求盡量保存動力,由曲軸轉動開始,減少能量在機械阻力之內流失,盡量傳遞至尾輪上。

全新車架骨骼!
2011新大R的車架比現款車架纖薄,是因為鑄製技術進步令車架可以做得更輕更薄的成果。新的鑄制式車架,只有五個焊接點,比以前輕了1350克。但彎中的抗扭性更強,而且座位部份收窄,更方便騎士左右搬身。新搖臂也輕了900克。配套也有進一步升級:除了借用大師兄GSX-R1000 K9的Showa  BPF倒立前叉之外,尾避震有高低速獨立調較功能、Brembo monobloc徑向式卡鉗配合310mm雙浮碟、KYB轉向釘巴、新儀錶和更低風阻的全新外型。

引擎新重心
引擎當然也是全新製作,由於新引擎體積更緊湊,可以把新引擎輕微向後扳回3度,用意是縮短頭輪與尾搖臂旋軸點之間的距離。效果是縮短了軸距,但不影響尾搖臂的長度。而且水冷散熱柵的面積更有所增加。

帶來全新座姿
軸距縮短了,代表駕駛姿勢更為緊湊。由於坐位和把手之間的距離縮短了,所以把手的角度做得闊一點,方便車手可以更容易地把他的體重調整在不同車輪上。可調式腳踏可以在橫直之間作14mm微距調整。
810mm座高維持不變,但油缸高度有所減低,車手可以伏得更低。

更精良的傳動及變速設計
2011年GSX-R新車的曲軸箱連接一個全新製作的六速近牙波箱。一波比率較高,方便起步。其餘五個波的比率較為相近,提升車手的加速和出彎表現。新GSX-R的離合器還有後扭矩扭力限制功能,減少車手在激烈轉波時承受的衝擊力。

想換喉?請先看看原裝喉的好處
四出一死氣喉內置SET活瓣,這項名為Suzuki Exhaust Tuning Servo-controlled butterfly vale會參考油門開啟角度,波段位置,引擎轉速來調較最適當的排氣回壓,營造最佳扭力和油門的響應性。新死氣喉造得更薄更輕,GSX-R750的死氣喉比上款輕了1100克!而GSX-R600的死氣喉更輕了1700克!

1 新車試騎感受
2 主要賣點
3 機械改良說明
4 GSX-R600試騎補充
5 GSX-R750試騎補充
6 如何分辨R600/750
7 總評分及規格表



4 GSX-R600試騎補充


GSX-R600
GSX-R600的輸出力度比GSX-R750更線性,但衝刺感唔夠狂不代表輸出冇力,順滑易掌握是R600勝過R750之處。R600的power其實好夠用,不過引擎要勤力一點,工作轉數由7000rpm起。R600轉數比R750多兩千轉才能達到相同衝刺感。

為何買GSX-R600?
由250跑車或400街車升級者,揀600會好過750。因為一定夠用。另一方面,老手想嘆彎玩山,如果想經常保持高轉行車狀態的話,GSX-R600便能有更理想發揮,好玩度更高。



5 GSX-R750試騎補充


GSX-R750
GSX-R750的工作轉數只需由4000rpm起,牛,衝刺感強。跑車比街車好玩的其中一個原因,是引擎在高轉時才是交貨高峰期。GSX-R750引擎在12000rpm時猛然再度出力,如果引擎有汁出的話,這時候汁液便有如缺堤湧出:)

為何買GSX-R750?
在街道使用,R750會比較舒適。因為低至4,000rpm便有力泵出,適合所有嘆慣食慣心急又冇耐性的人士享用。

有人可能會問,若貪圖中段扭力,為何不揀GSX-R1000?答案是因為09 GSX-R1000冇咁細架和矮座囉。新GSX-R750在視線上非常纖巧,坐上車後更覺袖珍,與GSX-R1000相比,明顯是大碼和中碼的分別。

1 新車試騎感受
2 主要賣點
3 機械改良說明
4 GSX-R600試騎補充
5 GSX-R750試騎補充
6 如何分辨R600/750
7 總評分及規格表

6 如何分辨R600/750


如何分辨2011R750和R600呢?
倒立前叉如是黑筒便是R600,金筒便是R750。
R750的轉數錶是16,000rpm,R600的轉數錶是17,000rpm。黑鈴黑肚是R750,白鈴白肚是R600。







7 總評分及規格表
全新GSX-R.600/750由頭新到落腳,無論設計意念或製作技術都領先其他早於2011年推出市場的對手。在中量級日本跑車之中,2011 GSX-R600都能以不同角度勝過其他對手。
大膽講句:殺晒(除左價錢)
新車似Honda CBR600RR般易騎易控制,座姿比YZF-R6舒適,冇咁戰鬥格冇咁辛苦。而避震設定比ZX-6R更適合跑街。ZX-6R全車設定偏硬,令油門操作變得更加小心。而GSX-R600/750在山路中表現恰當貼服,不需特別調較。
1 新車試騎感受
2 主要賣點
3 機械改良說明
4 GSX-R600試騎補充
5 GSX-R750試騎補充
6 如何分辨R600/750
7 總評分及規格表


GSX-R600

GSX-R750

GSX-R600

GSX-R750

GSX-R600

GSX-R750

GSX-R600

GSX-R750


2011
GSX-R規格表

GSX-R600

GSX-R750

引擎形式

四衝水冷DOHC 16活瓣並列4汽缸

缸徑 x 衝程 67.0 mm × 42.5 mm 70.0 mm × 48.7 mm
最高馬力 -- --
最大扭力 -- --
排氣量 599 cc 750cc
壓縮比

12.9:1

12.5:1

燃油供應 Fuel injection 40 mm 42 mm
傳動系統 濕式多片6前速鏈傳動
前懸掛系統 41mm Showa倒立套管前叉全功能調較
後懸掛系統 46mm Showa單筒連桿避震,全功能調較
前傾角/拖曳 距 23.45°/ 97 mm
前掣動系統 2 x 310mm全浮煞車碟
配Brembo monobloc4活塞徑向式對向卡鉗
後掣動系統 220mm單碟配Nissin單活塞卡鉗
輪胎() 120/70 ZR17M/C (58W)
輪胎() 180/55 ZR17M/C (73W)

長 x 闊 x 高

2,030mm x 710mm x 1,135mm

軸距

1,385 mm 1,390 mm
最低離地距 130 mm
座高 810 mm
備重 量 187kg 190kg
油缸容量

17 litres

17 litres